计算机基础教学概况

发布时间:2018-05-2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任课老师数:19人(含其它学院教师)

年开课人数:3100多人

实验设备:公共计算机实验室10个,面积1279平方米 ,其中包括3间云终端实验室,计算机设备720台,其中包括230台云终端。

教材编写和使用:自编《大学计算机基础》和《大学计算机实训》两本教材。


二、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校的面向大学一年级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必修课,它是培养大学生掌握通用的计算机技术,分析、解决实际问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信息技能与素养的主要途径。在信息化时代,对于培养合格的大学生,意义重大。基于学校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需要,2015年以来,现教中心做为全校公共计算机教学的负责部门,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综合改革。

 (一)进行教材体系改革,构建以SPOC在线课程资源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首先对传统的教材进行改革。教材形态由以纸质教材为核心改为以网络资源为核心。依托知途、超星泛雅等在线课程系统构建SPOC平台,自主开发以知识单元划分为基础,涵盖微视频课程库、演示库、案例库、习题库、课堂活动资源库、训练资源库、课件库等的在线教学资源体系,为课程教学提供立体化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在实训教学内容设计上,进行细粒度分级,包括验证性实验、组织性实验、综合应用式、深层探究式训练。按行业分类设计案例库资源,覆盖教育、行管、人事、理工等四个大类。为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SPOC平台支持学生通过PC、手机、IPAD学习,课程单元内容精练、课时短小、类型丰富,学生可充分利用碎片时间,“时时学、处处学、反复学、反复练”,有效延展了教学时空,解决了学时不足、实训不足、课堂回顾难、学生无法控制学习节奏和难度的问题。

根据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情况,对自编教材《大学计算机基础》、《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训教程》进行内容、形式上的更新。增补了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应用、信息系统等前沿知识。顺应信息化时代碎片化学习的需求,在教材中设置了知识结构图,学习指导,微视频二维码等,使之与网络课程资源联结,充分适应课程线上线下结合的需要。

(二)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采用“O+C”混合教学模式,基于SPOC、雨课堂等网络学习平台、信息交互工具,实施翻转课堂

课程教学采用“O+C”混合教学模式,即学生自主在线学习(online)和课堂面授辅导(class)相结合,基于SPOC、雨课堂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图1)。教研室在10间公共计算机机房教师机安装了雨课堂软件,制作了整套的“雨课堂版”PPT课件。课前,老师在线布置课前学习任务,学生通过SPOC平台自主观看视频、自主探究学习,记录学习问题,完成课前检测。教师利用在线平台了解学生课前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完成的情况组织、设计面授课内容。面授课由教师、学生使用雨课堂PC平台 、手机APP,开展随堂测试、答疑解惑、分组讨论、分组项目、成果展示等多种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高阶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帮助学生建构计算思维及继续学习能力。课后老师布置课后学习任务,学生在线提交学习反馈,完成拓展检测,进行自我评价,完成小组互评,实现知识的提升。通过在“O+C”混合式教学,教学时空得到了延展,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信息量大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得到了有效的引导,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提升。

(三)进行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相合

课程的考核评价改变以往单一依赖终结性评价的方式,建立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将学生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表现纳入教学评价范畴,内容包括:(1)SPOC平台学习成绩:包含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平台在线测试、完成布置的作业。(2)课堂活动分:包括雨课堂习题答题情况、课堂活动回答问题,互动抢答环节得分,参与分组活动得分,课后测试作业得分,雨课堂签到情况等。将平时考核成绩(占比例60%)和期末综合考试成绩(占比例40%)合计总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大幅度提高平时考核成绩比重,改变了过去一考定论的弊端。利用『雨课堂』提供的教学过程数据,作为过程评价的依据,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提高过程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

13465

14924

  (四)教学成效

 2015-2016年第一学期,课程改革在全校范围内铺开实施,整体推进。本教学模式自2015年9月实施自今,涉及55个专业(除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累计13000名学生,取得阶段性的效果。

(1)教学内容丰富、灵活,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率高,受到学生欢迎

课程改革之后,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实用、也更有弹性。基于手机APP的课堂互动,以及案例教学、项目实践教学、分组活动等多种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高。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让教学方式更现代化和科学化、更灵活高效、更生动活泼。改变了过去僵化的教学内容体系和老师一言堂的教学弊端。自成果实施以来,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教学评价满意度提高,学生整体成绩稳定提升。

(2)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显著提高

根据“雨课堂”教学平台使用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以来,学生课前学习任务完成率为86%,课堂分组活动、问答、小组互评的学生参与率为94%。反映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

(3)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明显提高

课改以来,由于加强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以及独立探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技能、实践与创新能力有明显提高。2018-2019年(在校生均为课改后的学生),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每年参加各级各类信息化技术比赛的人数大幅度上升,获奖成绩良好。

(4)教学成果得到各级的肯定,并在学校其它课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本课程将线上课程与传统课堂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用网络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工具改造课堂的做法、经验受到各级的肯定。2018年,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以课程改革为内容,申报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的“智慧教学试点学校”。宋文军老师开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选的“智慧教学优秀电子教材”荣誉。2019年,宋文军、陆东钰老师获得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评选的“智慧教学之星”荣誉称号。

项目成果的模式与经验受到学校的重视。将其推广列为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之一。2019年,学校进行课程课堂教学改革试点,在全校范围内遴选33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推广应用这一教学模式或教学方式。本课程团队成员作为技术支持,为试点课程、老师提供技术指导、培训。

(5)成果获奖情况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河池学院2019年教学成果二等奖。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获得2019年广西高等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公示中)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