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与本科教育--教育部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指导意见摘编

发布时间:2019-11-1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 年)》的通知

教师〔2018〕 2 号


  “互联网+教师教育”创新行动。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教学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推动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变革。


《教育信息化 2.0行动计划》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显著特征,是“教育现代化 2035”的重点内容和重要标志。


  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推动改进教学、优化管理、提升绩效。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推动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使之具备良好的信息思维,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成为必备的基本素质。


  推出 30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7000 门国家级和 1 万门省级线上线下高等教育精品课,充分发挥示范课例的辐射效能。


  大力推进智能教育,开展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利用智能技术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改革, 探索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建设与应用模式。


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 2.0 的意见

教师〔2018〕 13 号

  深化信息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工智能、智慧学习环境等新技术与教师教育课程全方位融合,充分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等,建设开发一批交互性、情境化的教师教育课程资源。


  建设 200 门国家教师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推广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形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机结合、深度融通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创新在线学习学分管理、学籍管理、学业成绩评价等制度,大力支持名师名课等优质资源共享。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对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有效诊断评价师范生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为教师、教学管理人员等进行教学决策、改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效果提供参考依据。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

教高〔2018 2

  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大力推进智慧教室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加快形成多元协同、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服务及时的高等教育云服务体系,打造适应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课堂、 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学和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推动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新形态,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变轨超车”。


  大力推进慕课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发挥慕课在提高质量、促进公平方面的重大作用,制定慕课标准体系,规范慕课建设管理,规划建设一批高质量慕课,推出 3000 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示范带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建设 1000 项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水平。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大力加强慕课在中西部高校的推广使用,加快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建立慕课学分认定制度。以 1 万门国家级和 1 万门省级一流线上线下精品课程建设为牵引,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促进慕课等优质资源平台发展,鼓励教师多模式应用,鼓励学生多形式学习,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形成支持学习者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泛在化学习新环境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

教高〔2019〕 6 号


  实施国家级和省级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着力打造一大批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线下、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金课”。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探索智能教育新形态,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教高〔2019〕 8 号


  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课堂设计,解决好怎么讲好课的问题,杜绝单纯知识传递、忽视能力素质培养的现象。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解决好教与学模式创新的问题,杜绝信息技术应用的简单化、形式化。


  在高校培育建设基础上,从 2019 年到 2021 年,完成 4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4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 6000 门左右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 1500 门左右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000 门左右国家级社会实践一流课程认定工作。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李波